內容摘要:禁酒運動是美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運動,但這次運動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程后走向了失敗。運動的失敗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眾多外在因素,本文試圖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闡述運動失敗的原因,并從這些原因中得出啟示,以期對我國當下和以后的社會改革運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禁酒運動 內因 外因
On the failure of American Prohibition
Abstract:American Prohibition was a large-scale social reform movement in Americanhistory,but afte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it came to an and.The failure of American Prohitionhas its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re are externals,too.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external factors of American Prohibition to draw some inspiration and to play a certain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and future social reform movement of China.
Key Words:American Prohibition; ; Intern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目 錄
引言
一、美國禁酒運動的概況
。ㄒ唬┙七\動興起的背景
。ǘ┙七\動的發展階段
二、美國禁酒運動失敗的內在原因
。ㄒ唬┙屏畹耐ㄟ^過于草率
。ǘ┙屏钸`背了美國國民的傳統習慣
。ㄈ┲饕獏⑴c者對禁酒態度的轉變
三、禁酒運動失敗的外在原因
。ㄒ唬┙洕笫挆l的影響
。ǘ┱䴔喔慕Y果
四、啟示
結語
參考文獻
引言
美國是一個崇尚社會改革的國家,禁酒運動就是其歷史上一場轟轟烈烈而又獨具特色的社會改革運動。它從 19 世紀 20 年代一直持續到 20 世紀 30 年代,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先后經過了三個比較明顯的發展階段,千千萬萬個美國人以無比的熱忱投身其中,對美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19 年,有關禁酒的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通過,并于1920 年正式生效,禁酒運動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時期。然而該法案只實施了 13 年,1933年即被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所廢止,曠日持久的禁酒運動就此結束。禁酒運動是失敗了,但它從起到落的史實促使人們不得不尋求它的歷史啟示。目前我國國內對禁酒運動的失敗原因還沒有系統而全面的論述,本文試圖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探析禁酒運動失敗的原因,總結這次社會改革失敗的經驗教訓,希望能為我國目前和將來的改革提供借鑒。
一、美國禁酒運動的概況
。ㄒ唬┙七\動興起的背景
19 世紀初,美國社會沖突不斷,矛盾重重。一些有識之士倡導建立理想、公平的社會,于是各類改革運動應運而生。如廢奴運動、女權運動、改善個人道德與信仰的宗教運動,等等。在這個大背景下,禁酒運動發展并興盛起來。
禁酒運動在美國的興起與當時人們對于酒的觀念的改變具有莫大的關系,而這種觀念上的改變源自于飲酒所造成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自獨立戰爭勝利以后,美國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到了 19 世紀初期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不斷增長,外來移民不斷涌入,工業化與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人們就業、生活壓力增加,于是酗酒成了不少人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所以社會上的酗酒現象越來越嚴重,酗酒之風日益盛行。不僅成年人飲酒,小孩也不例外,不僅城市居民酗酒,農村的酗酒風氣也毫不遜色。酗酒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對家庭和社會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由飲酒造成的偷盜、傷人等事件大量出現,丈夫們經常在喝醉酒后打罵妻子,婦女成了男子們酗酒的最大受害者。酗酒風氣的盛行造成酒業的繁榮,促使酒業集團的勢力日益激增,形成了強大的勢力集團。他們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干預政治,操縱選舉,使得美國政治滋生腐敗,政治傳統受到嚴重腐蝕。同時,酒館的大量出現也使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酒館成為酗酒打架、進行政治陰謀的場所,成為美國社會藏污納垢的地方。
基于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酒即罪惡”的觀念日益取代了把酒看做上帝的賜予的看法,民間的禁酒活動逐步拉開了序幕。
。ǘ┙七\動的發展階段
美國禁酒運動的整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 世紀 20 年代到 60 年代是其興起階段。這一階段的禁酒活動主要局限于地方,還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禁酒運動。1829 年緬因州通過的《地方居民選擇權法》允許各縣投票表決是否禁酒,1846 年該州議會兩院以 2/3 多數通過了《禁酒法》。緬因州成了最早實行禁酒的州,成為其他各州效仿的榜樣。到了 1855 年,美國共有 13 個州通過了類似的禁酒法令。同時,這一時期地方性禁酒協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有 1826 年清教徒組成的美國禁酒會,30 年代的紐約州禁酒會、1840 年的華盛頓協會、19 世紀 40 至 50 年代美國主導性的禁酒組織——禁酒之子等等。這一階段的禁酒運動,教會起主導作用,婦女的禁酒活動受到限制,但婦女始終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力量。也正是由于婦女的積極參與,才使這一時期的禁酒運動得到蓬勃的發展,并推動了地方州政府制訂了一些有關禁酒的立法。南北戰爭的爆發使禁酒運動走向低潮,直到戰爭結束后,禁酒主義者們才再度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
19 世紀 60 年代到 20 世紀 20 年代是其發展階段。內戰期間,禁酒運動一度低落,戰爭結束后,美國工業化、城市化迅猛發展,產生了許多與酒有關的新問題,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這一階段禁酒運動的最大特點就是美國政府對禁酒運動的關注和支持。“戰后,由于禁酒州抱怨鄰近的非禁酒州影響了其轄地內的禁酒運動;更多家庭主婦們希望他們的丈夫能把工資帶回家,而不是把一半用在和一群年輕人在酒廊喝酒上;酒類制造業被證明是引起政治腐敗的重要誘因且和嫖娼、賭博及其他惡習聯系在一起;企業主們希望通過禁酒來消除工人在每周一的曠工率等等這些因素,促使禁酒運動發展成為聯邦政府的立法行為。”雖然在 1869 年,美國就出現了第一個全國性的禁酒組織——禁酒黨,該黨名義上是全國禁酒組織的領導者,但實際上它并沒有建立起統一的中央機構。
直到 1913 年,國會通過《韋勃——凱尼恩法》禁止向禁酒各州運送酒精飲料,全國范圍內禁酒的條件才得以成熟。1919 年,國會通過了第 18 條憲法修正案,根據該法案,聯邦政府將“禁止在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內醞釀、出售和運送作為飲料的致醉酒類;禁止此類酒輸入或輸出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這就標志著禁酒運動發展到了頂峰。這一時期禁酒運動的另一個特點是,運動的領導權轉入婦女手中。因為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社會迅速擴張,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進工廠,投入社會。在參加禁酒的過程中,她們不再滿足于男子的領導,于是逐漸擺脫男子的控制,開始成立自己的禁酒組織,并掌握了禁酒運動的領導權。
20 世紀 20 年代到 30 年代是禁酒運動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其由盛轉衰并最終走向失敗的時期。1920 年禁酒法案生效后,全國禁酒總局隨之成立,禁酒取得一些成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問題越來越多,禁酒遇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到了 30 年代,倍受大蕭條折磨的百姓再也不想要這本來就行不通的法律了。1933 年,民主黨人羅斯福當選為總統,禁酒派大勢已去,因為民主黨本身是反對禁酒的。在各種反禁酒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美國國會通過第二十一條憲法修正案,停止禁酒,禁酒運動到此結束,全國禁酒運動宣告失敗。
綜觀禁酒運動的整個過程,運動自成為全國性的立法運動之后便逐步暴露許多問題,而正是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美國人對該運動的熱情大大減退,下文將對運動走向失敗的原因作具體分析。
二、美國禁酒運動失敗的內在原因
。ㄒ唬┙屏畹耐ㄟ^過于草率
1919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禁酒運動隨之上升為政府的立法活動。然而這個法令的通過卻十分地草率,并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這使得禁酒令本身就存在許多潛在的問題。“第 18 條修正案在被送到參議院時,只經過了 13 個小時的討論便獲得了一致通過,而全體民眾對禁酒政權的必然出現又是深信不疑,以致無論是新聞界的高談闊論,還是餐桌上的閑言碎語,都很少涉及法案是否可以實施這個問題。
然而,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一個真正禁酒的國家會是什么樣子?強制的全民清醒又會對工業、社會秩序以及下一代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由此可見,禁酒令的頒布只是為了順應當時全民禁酒的局勢,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聯邦政府也并沒有制訂有力的措施來保證禁酒令的順利實行,因而在法令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政府沒能預料的問題。
禁酒運動的目的在于通過強制消除酒類的使用,達到根除一系列諸如打架、犯罪、腐敗等社會問題,力圖改善整個社會的面貌。然而,禁酒令的實施并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容易,禁酒的結果也不像原先想象的那么美好。恰恰相反,禁酒導致了酒類走私和犯罪組織的大量出現。
政府強制禁酒的立法頒布施行后,全國的酒館就必須關閉,酒類供應必須被切斷。
但是,人們不可能立即結束喝酒的習慣。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在全國性的禁酒開始后不久,一種新的私酒業開始出現,從而取代了公開酒館。這些非法酒館盡管很俗氣,但對顧客卻很有吸引力。于是,從事私酒制造和販賣有著十分豐厚的利潤,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雖然政府對于這種行為實行過打擊,但收效甚微。“由于這一行業滿足了相當一部分渴望飲酒的人的需要,盡管聯邦政府在整個 20 年代以反禁酒法逮捕了 50 萬人,進行了 30 萬次起訴,但地下釀制和走私酒類的行為依然有增無減。”在當時的美國,對于普通的城市居民來說,想喝點酒并非難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光顧當地的私酒店。然而,販賣私酒的途徑并不止這一條,藥劑師憑借著醫生的處方也可以獲準出售酒精。更有甚者把工業酒精稍作加工,加上調味,就作為“黑麥威士忌酒”或“杜松子酒”出售了,許多工業酒精被轉化成了酒類飲料,流入人們的胃中。而這類私酒的出售往往導致疾病和死亡。由此可見,在禁酒令之下,酒的消耗非但并不比以前少,反而更加猖獗,甚至更加危及人們的健康。
更令人驚恐的是,有組織的犯罪活動也因此大量出現。隨著販運私酒的人越來越多,私酒行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一些私酒商人為了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運用非法手段控制局勢,形成了一個個黑社會組織,威脅著美國社會的穩定。“在當時,競爭太激烈了,但是也許一幫手腳靈活、槍法準確而有記錄嚴明的人能夠控制局面,他們可以通過脅迫來打敗與其競爭的私酒釀造人,還可以‘勸說’地下酒吧所有人,如果不購買托里奧的酒可能就沒有安穩日子過。”當時,此類犯罪組織的大本營是芝加哥,芝加哥的艾爾·卡彭就是當時最出名的黑社會頭子,他聚斂了約兩千萬美元的財富,卡彭幫擁有幾百人的私人武裝,“1926 和 1927 年在芝加哥發生的 130 起謀殺案中,大部分是他們干的。
”盡管卡彭幫干了很多違法的事,但他們可以通過向政府官員行賄而免于受到制裁。
“犯罪所得的巨額收益中,有一大筆錢用來賄賂警察、檢察官和法官。”由此可見,犯罪活動與腐敗的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就這樣,酒精的生產和流通在社會上仍然有著極大的空間。禁酒令的實施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解決問題,相反它所造成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問題還要多。“有毒的釀造引起大量的痛苦死亡和失明,由于黑社會一手操縱私酒供應,造成有組織的犯罪和黑幫勢力的猖獗。”美國社會出現了新的危機,禁酒令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ǘ┙屏钸`背了美國國民的傳統習慣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自由的國家,自由主義是美國的立國之本,它是貫穿于整個美國社會發展的主流思想。從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到爭取獨立再到南北統一的整個過程都體現了這一信仰。美國的自由主義傳統源于英國,由移民將其引入北美大陸,隨后在北美獨特的土壤里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從美國獨立起,“個人主義、對企業的熱愛以及對個人自由的榮耀,就一直被美國人看作不僅是他們的最佳選擇,而且是他們獨自擁有的財產”。美國人的這種強調個體、自由、權利的傳統與源源而入的廣大移民的積極進取精神相對應,并為北美大陸的開發和美國的崛起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從獨立到內戰這一時期,是美國人民爭取個人自由和平等權利運動盛行的時期。南北戰爭以后,社會達爾文主義傳入美國,它提倡個人的絕對自由,反對政府的任何干預,這加劇了美國人思想中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這種包括個人自由和公平兩個方面的自由主義在美國深入人心,成為美國人的共同理想,甚至是普遍信仰……也可以說,美國人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最基本的理解就是個人不受外力強加的拘束,追求成功和幸福的自由。”
禁酒令的頒布使美國人的這種自由主義傳統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美國人的飲酒歷史由來已久,殖民地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飲酒。在 18 世紀末美國人年平均飲酒量已超過25 加侖,隨著西進運動和大量歐洲移民的進入,飲酒的習慣不斷加強,喝酒成為社會所接受的生活習慣之一,成了美國人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切社交活動都離不開酒。因此禁酒勢必會引起人們的反感。美國學者布爾斯廷對此評論道:“在這以前,聯邦政府的任何立法都不曾像禁酒令這樣涉及這么多人的私人習慣;也不曾像禁酒令這樣公然侵犯他們日常的風俗、習慣和嗜欲”。
在 19 世紀初期,美國社會出現了種種社會危機,為了擺脫危機人們開始進行各種斗爭。在斗爭過程中,這些美國人逐漸改變了以往對于自由的信仰,普遍認為為了社會的進步應該做一點犧牲,甚至可以放棄個人的部分自由。于是人們鑒于飲酒所造成的社會問題開始了禁酒運動。然而到了 20 世紀 20 年代,在經歷了一戰和戰后初期的一系列社會沖突以后,美國人民不愿再沉浸于理想主義之中,開始反思如何在保護社會和尊重個人權利之間保持適度的平衡。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禁酒令在侵犯公民個人權利方面已經超出了他們所能容忍的范圍,他們對進步主義的熱情漸漸平息,他們需要的是回歸“常態”。許多反禁酒主義者也正是由于人權受到侵犯才加入反禁酒行列的。
綜上所述,禁酒者企圖利用法律強制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做法被認為是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干涉和對自由的踐踏。這勢必會引起反抗,而正是由于禁酒法案的執行才帶來了一系列侵犯個人自由與權利的行為,許多人越來越認識到禁酒對于個人自由的危害性,從而紛紛指責禁酒,要求廢除禁酒修正案,禁酒運動因喪失了群眾的支持而逐漸走向低谷,可以說這是禁酒運動失敗最根本的原因。
。ㄈ┲饕獏⑴c者對禁酒態度的轉變
上文提到,在早期禁酒運動中,教會和婦女都曾是積極參與者,并在一段時間內分別發揮著領導者的作用,但是隨著整個運動的發展,他們不得不承認禁酒運動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繼續禁酒只能是徒勞,于是二者對于禁酒的態度都逐漸發生了改變,不再支持禁酒運動,而這使得禁酒運動失去了原先最有力的支持者,逐步走向失敗。
教會在早期禁酒運動中曾發揮過主導作用,在推動禁酒運動的發展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教自從在美洲大陸扎根以來就對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最早來到北美大陸的清教徒是在英國宗教改革后,受到英國國教迫害而逃往北美的。這些清教徒懷著強烈的宗教使命感,并把這種使命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投身于社會改革,致力于在北美建立一個美好的共和國,成為其他各國的榜樣。19 世紀初期,美國社會爆發了大規模的宗教復興運動。其實質是美國社會的基督教在城市工業文明的沖擊下興起的一場宗教改革運動。它主張通過道德說教和社會改良,以漸進的方式消除社會弊病,實現資本主義的民主社會。而酗酒之風的盛行在牧師們看來是個人行為惡劣、缺乏自控能力的征兆,是個人道德的下降,對基督教文明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福音派教徒采取布道的形式,向人們宣揚社會改良思想,指出酗酒是一種罪孽,禁酒是所有忠于上帝的戰士必須參加的圣戰。教會成立了一系列禁酒組織,極大地推動了禁酒運動的發展。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教會作為禁酒運動的大力支持者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首先,他們把一切社會問題完全歸結于酒,沒有看到社會問題的產生是工業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隨著禁酒運動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顯現出來,這讓清教徒們看到禁酒并不能解決業已存在的社會問題,相反卻帶來了更多危害社會的行為,大部分教會成員認為禁酒運動并不成功,沒有達到他們原先預想的成果。于是他們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立場,變成了禁酒運動的“背叛者”,加入了反禁酒者的行列。其次,教會力圖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去影響美國社會,帶有過于濃厚的理想色彩,與現實政治的利益需要無法磨合。當禁酒運動越來越與政治掛鉤,上升為政府意志時,教會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力也進一步削弱。教會退出禁酒運動之后,整個禁酒運動便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失去了最強大的支撐,運動走向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那么,美國婦女又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退出禁酒運動的呢?前文提到,婦女之所以加入禁酒者的行列是因為酗酒對美國的家庭,尤其是對她們自身造成了重大的傷害,禁酒與其說是她們的目的,不如說是一種手段,一種旨在爭取更多權利,尤其是與男子一樣享有平等權的斗爭手段。她們成立了專門的婦女禁酒組織,如 1842 年成立的“禁酒之女”,把禁酒運動與爭取女權的斗爭結合在一起。范亞東在《論美國禁酒運動中婦女的歷史作用》中,把婦女的禁酒運動分為以下兩個時期:19 世紀 20 年代到 19 世紀 60 年代中期為其興起階段,19 世紀 60 年代中后期到 20 世紀 20 年代為其發展階段。在經過了長達一個世紀的斗爭后,婦女爭取女權的斗爭取得了一些成果,許多州的婦女都獲得了選舉權,“到 1910 至 1911 年,當華盛頓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授予婦女選舉權時,這一運動顯呈不可阻擋之勢。1912 年,亞里桑那州、堪薩斯州和俄勒岡州采取同樣步驟。1913 年,伊利諾斯州給予婦女選舉總統的權利……”到了 1918 年,美國眾議院批準了一項憲法修正案,禁止各州以性別為理由拒絕給予選舉權,并于 1919 年 6 月通過,這就是第十九條憲法修正案。由此,婦女獲得了選舉權,政治地位得到了提高。正是由于這些成果的取得使女權主義運動失去了一些動力,而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的通過也使婦女禁酒組織失去了它的奮斗目標,因而再支持禁酒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另外,20 世紀 20 年代美國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對奢侈生活的向往和對金錢的追求成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理想,美國社會進入了以物質享樂為主的“消費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婦女開始吸煙喝酒,并且把這作為時尚女性的標志,也有人把它作為男女平等的一個標志,“由于各方面障礙都被摧毀,婦女開始吸紙煙,而且對守舊派來說似乎更壞的是,她們要求和主張有權同男子一起飲酒。”受 20 年代新文化的沖擊,婦女對禁酒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年輕的女性把飲酒視為對傳統的挑戰,認為飲酒是展示女性個性和與男性分享權利的表現。她們同男性一樣地喝酒、抽煙,與男性一其工作,一起玩。廣大婦女紛紛表現出對禁酒的不滿,以波林·默頓·薩賓為首的婦女則反映了美國社會主流女性開始反思禁酒給社會帶來的問題。1929 年,薩賓組建了全國禁酒改革婦女協會,開始了反禁酒活動。就這樣,美國婦女由原來支持和積極參與禁酒運動轉變為禁酒運動的瓦解者,而這一轉變對于整個禁酒運動來說是毀滅性的,對于扭轉禁酒運動的發展趨勢有著重要的催化作用。
三、禁酒運動失敗的外在原因
。ㄒ唬┙洕笫挆l的影響
禁酒運動從 20 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走向衰落,而 1929 年爆發的經濟危機使美國人民反對禁酒的呼聲更加地強烈。聯邦政府同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經濟危機給美國社會帶來的危害,而正是這些應對危機的措施使得禁酒運動走向了尾聲。
這次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面臨著十分嚴重的局面:股票價格暴跌、市場蕭條、大量人員失業、通貨膨脹……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美國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失業者,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雖然沒有編制準確的政府統計,非官方的估計 1932 年失業人數為 1千萬或更多,1933 年春季高達 1500 萬人。”這些失業者白天忙于尋找工作,夜里因沒有工作睡不著覺,成為一些社會工作者所說的“失業震蕩”患者。在就業者當中,許多人每天也只能工作半天。除此以外,失業還導致大量家庭顛沛流離,無數的流浪者游蕩在美國的街頭巷尾,更令人震驚的是,還有 20 萬無家可歸的兒童在全國各地流浪。人們的注意力紛紛轉移到經濟問題上來,他們對于危機所帶來的困境和絕望,對禁酒執法過程中的官商腐敗、暴力犯罪、侵犯人權等行為再也無法忍受。一些有識之開始要求取消禁酒令以擴大糧食需求從而帶動農業發展,曾經支持禁酒的人們在現實面前也開始理性地思考,不再堅持原先的意見。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要求取消禁酒令以緩解經濟壓力。面對這種形勢,聯邦政府不得不采取有效措施來緩解危機、安定民心,而就是在消除危機的過程中,禁酒運動逐漸走向了尾聲。
1933 年 3 月 4 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他順應民意,在處理經濟危機的問題上采取了迅速的行動,上任后頭 100 天就進行了三大立法,分別為緊急銀行法案、經濟法和對沃爾斯特德法案的修改。這三項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緩解經濟危機,而客觀上也為廢除禁酒令買下了伏筆,尤其是第三項法案使啤酒和葡萄酒的買賣合法化,這就為禁酒修正案的廢除邁出了一大步。
。ǘ┱䴔喔慕Y果
在禁酒運動的高漲時期,美國社會的各種力量通過影響政黨選舉來爭取全國性禁酒法令的通過,他們致力于讓支持禁酒運動的黨派當選,而當選的黨派必然會作出相應的回報,出臺有利于禁酒的法令。美國的兩個執政黨共和黨與民主黨分別對禁酒運動持支持和反對態度,于是支持禁酒的共和黨在人們心中逐漸處于不利地位。此外,經濟危機的爆發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作為執政黨的共和黨面對危機的襲擊,卻表現得束手無策,胡佛政府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美國人民逐漸對其失去了信任,胡佛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開始動搖。而與共和黨相反的是,民主黨反對禁酒,所以禁酒問題成了1932 年總統大選的核心問題。于是在以后的選舉中,民主黨贏得了廣大渴望廢除禁酒的社會人士的支持。在 1932 年的大選中,兩黨在廢禁問題上涇渭分明,民主黨將廢除禁酒寫進了黨綱。最后,民主黨候選人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總統,與此同時,廢禁聯盟也宣告成立,這表明了禁酒派大勢已去。
羅斯福的當選結束了這場事實上已經失敗了的禁酒運動,然而,要廢除禁酒運動就必須廢除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要廢除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就必須再起草一個新的修正案。1933 年 4 月,國會通過了新的憲法修正案,也就是第二十一條修正案,該法案的核心條款是:“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的第十八條憲法修正案就此廢除”,富蘭克林·羅斯福給禁酒運動畫上了句號,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禁酒風波就此平息了,禁酒時代至此終結。
四、啟示
禁酒運動是美國歷史上一次聲勢浩大的社會改革運動,它以一種近乎狂熱的力量試圖改變現存社會中不合理的秩序,構建理想中的社會價值體系,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從產生到發展再到最后的滅亡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美國禁酒運動的失敗有其內在原因,也有其外在原因,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通過以上對禁酒運動失敗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以對我國當下和以后的社會改革運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首先,一個國家要進行改革,必須找準問題產生的根源,對癥下藥。美國的禁酒運動也許從一開始就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把一切社會問題都看成是由飲酒造成的,認為酒是罪惡之源、罪魁禍首,并沒有意識到現代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因此,美國的禁酒運動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因為飲酒給社會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禁酒運動爆發了,人們懷著無比的熱情投入其中,力圖將運動變成一種全球性的改革,而當禁酒真正成為一種政府意志時,更多的問題卻產生了,致使改革最終走向失敗。鑒于這一點,我們國家在實行改革前,一定要抓住問題的根本,找到弊病的根源,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其次,要保證改革措施的可行性。禁酒令的頒布很是倉促,并沒有經過充分的討論和研究,這使法令的可行性存在很大問題,特別是面對后來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美國政府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而是任其自然地發展,導致問題越來越多,終致運動的失敗。我國目前正面臨各種社會改革,當然改革的出發點都是好的,都是為了社會的進步和人民能夠生活得更好,但是在構建理想之前,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必須具有預見性,要事先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改革運動才有保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改革必須順應民意,尤其不能強行改變國民的習慣。上文提到美國禁酒運動違背了美國人的傳統習慣,這可以說是導致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雖然禁酒運動起初是民間自發的旨在減少酒類飲用的運動,人們為了社會的進步也都作了一些讓步,但在政府把禁酒作為一項法令頒布以后,人們就改變了看法,認為這是政府在干涉他們的自由,于是心懷不滿。鑒于此,我國的社會改革運動也應注意順應人民的意志,政府要時時刻刻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體貼民意、關注民生。
小結
回顧禁酒運動的整個歷史,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投身其中,最終迎來的還是禁酒令遭到廢除的悲劇,不但沒有成功,反而造成了大量社會問題。在今人看來,禁酒運動也許是一場鬧劇,是一次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實驗”,但通過對禁酒運動失敗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其實,無論是哪個國家,無論是處于哪個時代,自由對于人們的重要性是不可磨滅的。如何解決當今社會出現的問題,不論是美國政府,還是其他國家政府,都應當以史為鑒,謹慎對待。
參考文獻
[美]弗雷德里克·劉易斯·艾倫:《浮華時代--美國 20 世紀 20 年代簡史》,汪曉莉,袁玲麗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1900 年以來的美國史》,劉緒貽,王錦瑭,李世洞,胡志寬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0 年版。
[美]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南北戰爭以來的經歷》謝廷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8 年版。
[美]納爾遜·曼弗雷德·布萊克:《美國社會生活與思想史》:許季鴻,宋蜀碧,陳
鳳鳴譯,商務印書館 1997 年版。
[美]卡羅爾·卡爾金斯:《美國社會史話》王岱等譯,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美]盧瑟·S·路德克:《美國的社會與文化》,王波,王一波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美]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民主歷程》,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1 年版。
劉緒貽,楊生茂:《美國通史》,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資中筠:《20 世紀的美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7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