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教育論文 > 教育社會學論文

    高校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及其意義

    來源:北京教育(高教) 作者:李彥冰
    發布于:2023-03-15 共4336字

      摘要: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是課堂教學內容直接在家庭、社會公共場所傳播的過程或結果,它是高校課堂教學從相對封閉到開放的社會化過程。這一過程具有如下特點:高度依賴互聯網技術;知識擴散場所和對象更加社會化;教育對象的知識接受具有離散化傾向;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更加多維化。這一問題的本質是將高等教育知識和理念的相對封閉的傳播轉變為開放性傳播,將具備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識在更大范圍內向社會一般民眾普及。它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下沉式社會共享,使高等教育知識的傳播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啟蒙意義。對教師來說,它促使教師的授課活動要權衡人才培養與社會啟蒙的關系;同時要求教師的授課活動要接受更大范圍的社會檢視;課程思政的融入也將面臨挑戰。

      關鍵詞:高校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社會啟蒙;教師素質;

      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的內涵及其特點

      高校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是指高校課堂教學由傳統教室上課轉為在線直播后,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在學生層面擴散,而且還直接在家庭、社會公共場所傳播的過程或者結果,這使以往高校課堂教學相對封閉的知識傳播過程,向更為開放的社會化傳播過程轉變。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來說,高校在線直播課堂最直觀的表現是授課場所的變化,但這一直觀的改變背后隱藏的是高等教育課堂教學內容作為一種知識擴散的路徑和對象的改變,因此呈現出自身鮮明的特點。

      第一,課堂內容傳播高度依賴互聯網技術。毫無疑問,新冠肺炎疫情所導致的居家在線直播教學是依托發達的互聯網技術開發出來的各種會議軟件、教學軟件而實現的。當前,被普遍采用的騰訊會議、雨課堂、釘釘會議等均是依托移動互聯網技術來實現。離開互聯網技術而談網絡直播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已經成為一個常識。

      第二,高等教育知識擴散場所和對象更加社會化。傳統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是在教室這一封閉的物理空間里完成的,這對社會其他成員來說就是一個門檻。就中國高等教育現實而言,從入學選拔、教育觀念、教育功能、課程授課形式、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學術管理形式來說,都還帶有一定程度的精英化色彩。今天的在線直播課堂則進一步使知識的擴散社會化,其主要表現就是受教育場所已經由有圍墻的校園轉變為家庭和任何可能的社會公共場所。疫情防控常態化帶來的居家辦公使學生的家庭成員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受教育的對象,家庭成員接受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的概率大大增加。手機和小型電腦的便攜化特征,使高等教育的在線直播活動成為移動的高等教育課堂,它可以使受教育對象所能到達的任何公共場所都成為高校課堂開講的地方,這些場所中活動的人群都有可能成為高等教育知識傳播的對象。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知識擴散的對象也日益多元化,它使高等教育知識日益向社會的內部擴散和滲透,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得以拓展,高等教育可能會發揮某種程度的溢出效應,高等教育的社會深度啟蒙意義再度顯現。

      第三,教育對象的知識接受的離散化傾向明顯。所謂離散化傾向是指學生們由原來的共處課堂接受教育,轉變為獨立的個體接受,或者家庭化接受。獨立的個體接受實際上是將受教育的對象轉變為了孤立化、原子化的個人,同輩之間的比較評價、相互討論、切磋、辯論等學習活動日益弱化,多數情況下學生是通過內省式思考來完成知識的消化和吸收。這一傾向消解了學生共處一個場所接受知識所能帶給學生的共情、共鳴效應,在場式的群體感染、群體暗示幾乎消失了,學生即便有相互討論的需求也只能通過課后的在線討論來完成,而這與面對面討論的便捷性又不可同日而語。家庭化的接受情況較為復雜,這與整個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氛圍有很大關聯。如果家庭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氛圍寬松,家庭成員間的討論可以成為知識傳播、內化、吸收的重要助推力量,如果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沒有達到大學程度,課堂知識的討論很難在家庭成員間展開,知識的再傳播效果則會大打折扣。此時,學生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批判性接受的思維方式對這種課堂傳播方式的效果顯現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標準更加多維化。正因教學活動形式、場所、對象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變化。網絡在線直播教學的教學效果雖然要從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傳遞良好的學科知識、學生有效的學習效果、教師有效的組織教學和豐富的成果產出等方面去評價,但是網絡在線直播所帶來的新形態,使得以上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的內容必須進行調整。這促使教學效果的評價必須考慮更多的維度,如要把課堂教學效果的社會效應納入其中進行評價,同時也要考慮教學場所的變化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帶來的影響,教學效果評價的多維化和復雜化特征日益突出。

    在線直播課堂平臺

      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的本質與社會意義

      在線直播課堂的社會化傳播的過程是使具有相對封閉性和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識、理念,跨越固有的教育對象和校園藩籬,進一步向社會其他領域彌散的過程。因此,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的本質是將高等教育知識和理念的相對封閉的傳播轉變為開放性傳播,它向社會其他人群敞開了懷抱,尤其是向不具備高等教育準入門檻的人敞開了大門;它將具備一定精英特征的高等教育知識在更大范圍內向社會一般民眾普及,雖然這一擴散與傳播的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毫無疑問,它已經使高等教育知識、理念的傳播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第一,高等教育資源的下沉式社會共享。有研究者在談到慕課等網絡課程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時,認為“慕課意味著校園圍墻在被打破,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職能將會發生顛覆性變化”[1]。實際上,這時所討論的教育資源共享的人群還停留于學生群體,只不過知識的擴散由一所大學的學生到了另一所大學的學生。但是,今天的在線直播課堂教學使高等教育資源跨過了大學校園,進一步下沉到學生家庭成員與其他社會成員,實現了教育資源下沉式社會共享。由此,這是從知識供給的角度彌平知識鴻溝的一種重要途徑,至少這一途徑把教育資源從高校等教育機構直接送到了社會的細胞——家庭之中。這實際上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發展方面的特殊顯現。當然,知識鴻溝的彌平并不是具備了充足的知識供給這一個因素就能實現,它跟既有知識存量、主動求知的欲望、受眾的接受時間等因素都有關系。

      第二,在線直播課堂的社會化傳播具有社會啟蒙意義。所謂社會啟蒙,指的是通過教育使人們接受新的事物,從而使社會得到進步?v觀近代以來的社會思潮傳播,從西學東漸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里,社會思潮的傳播也基本遵循了從精英到社會底層的演變過程。高等教育的課堂是思想的播種機,是技術革新的發源地。不管是思想也好,技術也罷,要想在社會上發揮作用,多數都是依托高等教育的育人過程來實現。因此,高校學生就成為了這些效果得以實現的中介和渠道。學生的成才之路就是高校育人使命的自然延伸。今天的在線直播課堂直接嵌入了社會生活,它直抵社會普通成員的特點,使思想傳播和技術擴散得以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上得以實現,這與以往知識和理念傳播的路徑完全不同。原來定點的知識擴散變成了今天的散點傳播。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對“互聯網+教育”的社會現實情景做完全烏托邦化的理解和認知,否則就有陷入媒介技術中心主義窠臼中的危險。一場社會啟蒙運動的效果不僅僅取決于傳播技術的革新,更跟這種思想傳播的社會情景和所依賴的社會關系有更緊密的關系。但對媒介中心主義的警惕絲毫不能掩蓋這場社會化傳播的意義,畢竟知識、技術和思想在短時間內集中地直抵社會成員的景象,在歷史上還不曾有過。

      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之于教師素養的新要求

      在線直播課堂的社會化傳播把教師的授課活動實時置于社會大眾面前,這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時刻接受社會大眾的檢閱,它對任課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教師的授課活動要權衡人才培養與社會啟蒙的關系。教師的初心和使命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開展全部教學科研活動,以“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衡量育人工作的根本標準。不管是在傳統課堂上,還是在今天疫情背景下的在線直播課堂中,學生的成人成才始終應該是教師授課活動考慮的首要目標。

      在傳統的高等教育課堂中育人的目標與社會啟蒙的使命基本是一致的,兩者合二為一。高等教育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優秀的學生,通過學生的成人成才服務社會來進一步達到社會啟蒙的大目標。但是,在線直播課堂直接嵌入家庭的新變化,增加了家庭成員及其他社會成員受教育的潛在可能,這同樣給高等教育對社會的深度啟蒙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空間和途徑。這一變化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是促使教師必須思考如何權衡高等教育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啟蒙對象的擴展問題。毫無疑問,高等教育的對象仍然是在冊的經過選拔的本校學生,教育對象不能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長期化而失焦,更不能看到了高等教育對社會深度啟蒙的可能而將社會其他成員作為教育的主角去對待,倘真如此,高等教育將因失去既定的規范而產生混亂。如何兼顧兩者,做到既不失去高等教育既定的育人目標,又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啟蒙的深度擴展,將成為教育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第二,教師的授課活動將要經受更廣泛的社會檢視。這里的社會檢視其實就是指社會監督。如果說,傳統課堂和慕課階段的教學也要接受社會檢視的話,這種檢視一般是指經由學生或者媒介監督報道的社會檢視,畢竟這些課堂的授課內容并不是直接面向一般的社會成員,所以它是一種中介化的社會監督,是大眾媒介作為社會輿論風向標和警示器,在高等教育教學活動產生社會越軌行為時,給予必要的輿論警示,從而達到規范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但是,今天的在線直播課堂直接嵌入家庭或者下沉到社會基層的現實,使得教師的教學活動需要直接面向社會成員,社會成員是直播課堂的在場觀看者,教師與社會成員直接面對面,需要面對擁有全媒體表達技能的社會成員的效果評價,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要更規范,更要謹言慎行。在一般課堂討論中被普遍采用的社會爭議事件此時還能不能成為課堂討論的內容,就需要謹慎選擇了。

      第三,課程思政的貫徹和融入也將面臨挑戰。原本面向學生的課程思政活動,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等都是從學生出發,學生是唯一的接受主體。在教師看來,原本帶有謀略性、策略性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活動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受到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如鹽入水般產生效果。因此,學生在接受的同時未必能覺察或者感受到這種帶有強烈主體性意識的政治傳播活動意圖。但是,這樣的活動在面向社會一般成員時將會因社會成員身份的多元性、知識結構的復雜性、人生閱歷的豐富性而帶來復雜變化。在此情況下,課程思政如何更好地融入專業教學,如何推陳出新將成為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張鷙遠.“慕課” ( MOOCs )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6(2):116-121.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原文出處:李彥冰.高校在線直播課堂社會化傳播及其意義[J].北京教育(高教),2023,No.993(03):63-65.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国产91流白浆白丝喷潮,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国产中文字幕,91视频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