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論文第六篇:高血壓病中醫證型調查問卷的設計思路與內容研究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高血壓病病因病機和中醫證型分布規律,為臨床根據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快速而準確地確定其中醫證型提供理論基礎。方法:以血壓測值為診斷標準,結合文獻研究、專家共識意見,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從“望”“聞”“問”“切”4個方面收集患者癥狀、體征等信息,通過信息整合設計問卷的整體理論結構和具體內容。結果:系統分析整理出由封面信、《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指導語構成的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調查問卷,其核心內容是由14個模塊及兩百余條癥狀構成的《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此外還增加了健康教育處方,在臨床診療的同時,亦重視高血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結論:本研究完成了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調查問卷的初步編制,便于臨床醫師對高血壓病相關中醫證型特點作出分析總結,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防治依從性。
關鍵詞: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調查問卷;設計;
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系指原因未明的,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并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發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1,2]。中醫古籍中未見“高血壓病”之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3]!端貑·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厥陰之勝,耳鳴,頭眩”;虞摶則倡:“血瘀致眩”;《醫宗金鑒》載:“瘀血停滯,神迷眩暈,非用破血行血之劑,不能攻逐蕩平也”,認為血瘀是本病的主要原因[4]。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風!分惺状翁岢“風眩”病名及風、痰、熱致眩的觀點,認為高血壓病的病位在肝!兜は姆·頭!窂娬{:“無痰則不作眩”,提出痰水致眩學說!端貑·五藏生成》曰:“頭痛巔疾……甚則入腎”,認為腎陰虧虛可致頭痛、眩暈。
我國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呈增長趨勢,目前全國高血壓病患者至少有2億,但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較低[5]。據統計,70%~80%的腦卒中患者均有高血壓病,超過半數的心血管病發病與高血壓有關[6]。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為: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病;收縮壓≥140 mm Hg和舒張壓<90 mm Hg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病;目前正在使用降壓藥物,血壓雖然低于140/90 mm Hg,也診斷為高血壓病。高血壓病根據起病緩急及病程的長短,分為緩進型與急進型兩型。緩進型多數起病隱匿,早期患者多無癥狀,可伴有頭痛頭暈、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異性癥狀,血壓長期持續升高,可出現心、腦、腎、眼底等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急進型多發生于中青年,血壓顯著升高,臨床表現明顯,病情嚴重且發展迅速,于短時間內即可出現嚴重的心、腦、腎損害。行動態血壓監測,有利于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病、發現隱蔽性高血壓病、檢查頑固難治性高血壓病的原因等。
該病的中醫診斷遵循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體現個體化的診治理念。本課題組結合中醫診斷標準及臨床診療經驗,精心設計了《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旨在通過對高血壓病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進一步了解和探究其中醫證候特點。本課題組以相關研究成果及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依靠文獻研究、專家意見、血壓計測值及信息收集整合等方法來設計問卷的整體結構與內容,以期能夠根據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快速而準確地判斷其中醫證型,以進一步指導臨床,同時也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其防治的依從性,F將此調查問卷的設計思路與內容詳述如下。
1 設計思路
1.1 總體思路
首先,高血壓病中醫證候調查問卷的核心內容為《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它的相關內容是根據中醫四診所涉及的內容,結合文獻研究和高血壓病的臨床特點,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1]中的高血壓病指南,將高血壓病各個證型的相關癥狀進行分類匯總而成。
高血壓病的中醫臨床證型包括肝火上炎型、瘀血內阻型、痰濕內阻型、陰虛陽亢型、腎精不足型、沖任失調型和氣血兩虛型7種。對所有證型的癥狀信息進行分類,分別置于“誘因”“頭部癥狀”“耳目口”“胸脅”“體力”“情志”“二便”以及“舌脈”等相應的模塊中,其中主癥的信息多集中在頭部癥狀和舌脈部分,次癥亦按照不同模塊所涉及的內容加以分類,方便其查找及確定證型。通過分類整理,高血壓病所有證型均有主癥(頭暈目脹、面紅目赤、煩躁易怒;頭痛如刺,痛有定處;頭重如裹;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煩不寐,耳鳴腰酸;婦女月經來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現頭痛、頭暈;眩暈時作、短氣乏力、口干心煩)、次癥(脅痛口苦、耳鳴如潮、便秘、溲黃;胸悶、心悸、手足麻木、夜間尤甚;胸脘痞悶、納呆惡心、嘔吐痰涎、身重困倦、少食多寐;頭重腳輕、口燥咽干、兩目干澀;心悸健忘、失眠夢遺、口干口渴;心煩、失眠、脅痛、全身不適、血壓波動;面白、自汗或盜汗、心悸失眠、納呆、腹脹便溏等)及相關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舌質暗、脈弦澀;苔膩、脈滑;舌紅、少苔、脈細數;舌紅、脈細數;舌淡、脈弦細;舌淡、脈細)等共計五十余條[1]。
1.2 模塊內容的細化
調查問卷中特別將高血壓病臨床可能出現的癥狀詳細列出。例如詢問患者頭痛時疼痛的性質(脹痛、刺痛、灼痛、隱痛、重痛、空痛等)、頭痛發作的形式(突然發作,或緩慢起病,或間斷反復發作,時痛時止)等來辨別虛、實、氣、血、陰、陽的偏失;詢問患者頭痛時疼痛的部位(前額、兩顳部、巔頂、枕項或全頭部)來判斷其受累經脈,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和藥物的歸經更有針對性地指導醫師臨床用藥。1.3模塊的完整化同一種疾病所表現的證候不一,其治法也不一,此為“同病異治”,是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重要原則之一。“證”囊括證名、證候、證型等概念,是疾病發展到某一階段的病理本質的概括,辨證型是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的核心法則[7]。辨證型時,不僅要注重主癥與次癥,還應不忘兼癥,而對高血壓病患者進行個體化征詢信息的設計是本調查問卷的一項顯著特點。此外,高血壓病的中醫證候不應僅僅局限于以上7種,其可單獨出現,也可相兼為病,同時同一證候亦會出現生寒化熱之象,隨著時間的推移,證候可出現動態變化,臨床中需認真辨析。填寫本調查問卷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的所有相關證候,使醫師能快速分析并做出最直觀的診斷,有利于病患后期的隨訪及醫者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等工作。
1.3.1 中醫癥狀的完整化
調查問卷在高血壓病不同證型的主癥、次癥基礎上,結合中醫問診,增加了有關患者目前血壓水平,藥物服用情況,寒熱、汗出狀況,腹部癥狀,睡眠以及生殖等6個模塊的內容。具體問題包括平素血壓控制情況,服藥規律情況,肢體寒熱情況及寒熱的程度、時間,出汗的時間,面色、腹部的感覺,腹部觸診的內容,睡眠質量以及月經情況等癥狀信息。真正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相關癥狀,更有利于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
1.3.2 醫患信息的完整化
調查問卷分別以患者和醫師的相關資料作為開頭和結尾,開頭內容包括問卷的編號,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聯系電話及主訴),醫師信息置于問卷末尾,包括調查人姓名、調查時間等。此調查問卷核心內容總共涉及到有關高血壓病的相關問題模塊14個,具體癥狀兩百余條,凡具備以下條件之一即可診斷為相應證型:1)符合2個主癥(除眩暈、頭痛外)+舌象;2)符合1個主癥(除眩暈、頭痛外)+2個次癥或脈象+舌象[8]。
2 問卷內容
2.1 內容概述
一份完整的調查問卷內容應包括封面信、指導語、問題及答案。問卷內容需具備清晰性、單一性、中立性、簡單性、可靠性、完整性等特點[8]。本調查問卷除包含封面信、指導語、《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外,還增加了一份高血壓病健康教育處方,在重視臨床診療的同時,不忘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促進人群高血壓病的防治工作。
2.2 封面信
介紹調查主辦方、調查目的,以及告知患者此項調查的正當性和需配合調查的相關內容,并承諾對患者的個人信息及身體健康狀況絕對保密。
2.3 指導語
由于患者的中醫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對許多中醫臨床專業術語難于理解,而高血壓病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同時也為了避免人為因素造成的不良影響,本調查問卷的填寫均由具備專業中醫知識的研究人員采用結構訪問的方法進行,以確保問卷質量,并要求詢問人員語氣和藹,可以有啟發式地詢問或舉例說明,但不可對患者進行誘導性提問。調查人員收集臨床資料時,態度既要嚴肅認真,又要和藹可親,語速適中,問題簡明扼要,細心詢問,耐心聽取患者的陳述,切忌審訊式的詢問或帶有悲觀、驚訝的表情。當患者病情敘述不夠清楚時,可對其做某些提示,但不可憑個人主觀臆測進行誘導性詢問。
2.4《高血壓門診中醫病歷表格》
該表格收集高血壓病患者目前血壓水平、降壓藥服用情況、癥狀、體征等方面的信息,辨證分型,并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健康教育處方。
2.5 健康教育處方
中醫學在治療上以防重于治!端貑·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其提出的防病養生策略,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預防保健方法。中醫學認為“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一貫主張心身同治,如語言疏導、情志療法等。這正與現代醫學新建立起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應。因此,我們在臨床中注重調查研究與診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患者平素的保健調護工作。在問卷調查結束后,我們除了給予患者最科學的治療外,還將給予每位患者一份與其證型相符的健康教育處方,處方中包括該證型患者平素的飲食原則、精神情志調養及養生保健方法等重要內容,使患者加強日常保健防護工作,更好地配合治療。
3 小結
高血壓病是我國人群腦卒中和冠心病發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及死亡[5,6]。對高血壓病患者要做到早檢出、早治療,定期測量血壓、規范管理、合理用藥、改善治療依從性,大多數患者甚至需要長期、終生的治療。本調查問卷所涵蓋的內容可方便收集高血壓病的相關證候信息,從而更有效地進一步指導臨床,又可以幫助患者了解病情,增強患者依從性。本課題組立足于高血壓病的臨床診療與實踐,將治療與保健有機結合起來,使患者得到更貼心、更完善的指導,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一一-西醫 疾病部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8:63-66.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高血壓聯盟(中國)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中國心血管雜志,2019.24(1):24-56. .
[3]毛麗旦.阿扎提,彭雪梅,李鵬.高血壓病中醫辨證分型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 2013,31(6):107-109.
[4]徐麗麗,姜鈞文,李越,等基于《黃帝內經》脈瘀致眩理論探討高血壓血瘀體質關系及論治[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9,40(11):18-21.
[5]《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J],中國心血管雜志, 2019,24(1):24-56.
[6]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3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4,29(7):487-491.
[7]李秀月,代民濤,柴可夫《金匱要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運用析述[J].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7,32(10):4351-4354.
[8]鐘柏昌,黃峰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與問題分析--以某校2011年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2(3):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