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堂首頁 | 文獻求助論文范文 | 論文題目 | 參考文獻 | 開題報告 | 論文格式 | 摘要提綱 | 論文致謝 | 論文查重 | 論文答辯 | 論文發表 | 期刊雜志 | 論文寫作 | 論文PPT
    學術堂專業論文學習平臺您當前的位置:學術堂 > 文學論文 > 外國文學論文

    “三重人格論”視角下的包法利夫人

    來源:學術堂 作者:張盈盈
    發布于:2023-02-22 共12945字

      內容摘要: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描述了女主人公愛瑪一生追求虛無的浪漫愛情生活,最后因債務所逼而服毒自盡的悲慘故事。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小說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罪惡、道德的淪喪和金錢至上的觀念。從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論”角度來說,包法利夫人受到本能欲望的驅使,她的一生都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泥沼中掙扎。從自我層面分析,在婚姻、情愛和經濟方面,她的形象表現為權宜選擇;從本我層面分析,在性欲和物欲方面,她的形象表現為沉溺放縱;從超我層面分析,在愛情和宗教方面,她的形象表現為曇花一現。文章將試圖從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論”視角解讀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從而進一步闡發小說中人物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關鍵詞:包法利夫人 本我 自我 超我

    Madame Bova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Triple Personality Theory'

      Abstract: “Madame Bovary” is a novel written by Flaubert, a French critical realism writer, whichdescribes a tragic story about the heroine Emma, who donated her all lifetime to pursue windy romantic loveand at last she committed suicide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of debt. From the view of sociological, the novelcriticizes the evils of capitalism, moral turpitud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upremacy of money. From Freud's“triple Personality” perspective, Madame Bovary, driven by the instinctive desire and she struggled in themorass of “id,” “ego” and “superego” all life. Analyzing from ego level, she changes her different images inthe aspects of marriage, love, and economic; Analyzing from the id leve, she showed the image of addictionindulgence in sexuality and materialism; Analyzing from the superego level, she showed short-lived in loveand religion. This article will attempt to unscramble heroine of the novel Madame Bovary from Freud's “triplePersonality” Perspective, which will elucidate the deeper meaning of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Key Words: Madame Bovary ;id; ego; superego 

    目 錄

      一、引言

      二、權宜之計的“自我”

     。ㄒ唬┏绦蛐缘幕橐

     。ǘ┨娲缘那閻

     。ㄈ┭a缺性的經濟

      三、沉溺放縱的“本我”

     。ㄒ唬┳非笮杂臐M足

     。ǘ┳非笪镉南順

      四、曇花一現的“超我”

     。ㄒ唬┿裤矫篮玫膼矍

     。ǘ┫蛲摰淖诮

      五、結語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并存的悲劇,小說描寫的是法國外省一個鄉下女人悲劇性的一生。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為了追求浪漫和優雅的生活而自甘墮落與人通奸,最終因為負債累累無力償還而服毒自殺。愛瑪是個愛幻想,貪慕虛榮,追求浪漫的女人,其形象具有豐富性和復雜性。她的身上深刻的體現著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三重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弗洛伊德建立了他的人格結構模式,他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和“超我” 三個部分組成。

      “本我”就是本能的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它不顧一切地要尋求滿足和快感。它遵循的是“快樂原則”。

      “自我”就是面對現實世界的自我。“自我”,代表的是理性,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它調節外界影響和本能要求之間的矛盾,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是就是理想化的自我,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是人格部分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代表人的社會道德準則,壓抑本能沖動,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以下我將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論”視角來解讀包法利夫人這個人物形象。

    包法利夫人

      二、權宜之計的“自我”

     。ㄒ唬┏绦蛐缘幕橐

      “自我的活動在于同時滿足本我、超我和現實的要求,也就是在三者之間協調它們的關系。”身段苗條、皮膚白皙、具有一雙迷人黑眼睛的愛瑪,是外省一個普通農民的女兒。在愛瑪十三歲時,她的父親把送她到修道院學習。修道院的生活使她有機會閱讀了大量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愛瑪對于婚姻的全部想象是從浪漫主義小說中得來的。她成天幻想著上流社會的美妙生活,渴望擁有英雄美人式的愛情,然而現實的生活并不如浪漫主義小說中所描寫的一般。在貝爾托的鄉間,愛瑪過得并不開心,農莊的操持幾乎全靠她一人。平淡無奇的生活泛不起一點漣漪。這時,醫生夏爾走進了她的生活,夏爾在一定意義上是魯奧老爹的救命恩人,因為他醫治好了魯奧老爹的腿。在愛瑪眼中,他是醫術高明的大夫。在魯奧老爹眼中,他是理想的女婿人選。于是愛瑪的父親給她安排了一樁婚姻,讓愛瑪嫁給了平庸老實的鄉下醫生夏爾,此時的愛瑪是滿懷憧憬的。于是,愛瑪連同自己所有的希望嫁給了這位英雄。“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滿足本我沖動,但以考慮情境現實性的方式進行。”愛瑪小說中的人物并不存在,現實讓她按照程序嫁給了夏爾。

      然而,過多的希望換回的是過多的失望,結婚以后的愛瑪發現這段婚姻跟她少女時期的幻想和期待截然相反,愛瑪的自我陷入無盡的后悔。在愛瑪眼里,夏爾愚笨無能又庸俗,說話像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像行人一般,衣著樸素平常,激不起情緒和夢想,他不會放槍,不會擊劍,不會游泳,什么也不知道。不解風情的夏爾、平淡無味的婚姻,這些對于善于幻想的愛瑪著實是一種挑戰。真實生活的強大力量排斥愛瑪心中的情人原型,愛瑪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抑。結婚以前認為自己即將步入宮殿的愛瑪此時卻發現自己的生活是一口干枯的井。這場程序性的婚姻是一個錯誤,他們的生活上接近,但是精神上相差甚遠;橐鲋械膼郜斒鞘、彷徨的。

      愛瑪天真率真,心里懷著對婚姻的無限憧憬,夢想著小說中的浪漫愛情,卻轉身之間成為包法利夫人。當新婚短暫的甜蜜過去之后,愛瑪開始感到厭倦,她覺得婚姻生活太過平淡,猶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點漣漪。這個在修道院長大,會畫畫、彈鋼琴,喜歡讀書和幻想的女人,越來越對平庸的丈夫夏爾和婚姻感到沮喪和失望。“自我經常要努力協調本我和超我盲目的,不合理的要求與外部世界的現實要求之間的沖突。”雖然愛瑪感到后悔萬分,但婚姻還是要繼續。

      自我矛盾沖突下的愛瑪是痛苦的,婚姻的牢籠讓不堪平庸的愛瑪陷入困境。“雖然包法利品性善良卻缺乏生命的激情,他以為愛瑪很幸福,愛瑪恨他的正是這種平庸無能的麻木,這種無動于衷的遲鈍,愛瑪甚至討厭自己帶給他的滿足和快樂。”她想要逃脫婚姻的牢籠,但社會現實又只能讓她安于現狀,內心的欲望與社會現實交織在一起,擔任自我的愛瑪看待夏爾越發厭惡。夏爾不懂談情說愛,也不幽默風趣,這與愛瑪的愛情渴望差別甚遠。愛瑪試圖改變兩個人的相處狀況,她給夏爾唱憂傷的小曲,吟誦情詩,彈鋼琴,做可口的飯菜,可是夏爾無法感受到愛瑪內心的痛苦。夏爾忠實于安逸平淡,不求聞達的生活。但愛瑪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希望包法利的姓氏全國上下都知道,可是,他只會給病人開鎮靜劑,做外科手術。愛瑪希望他努力勤奮,讀醫學雜志,最終可以在衣服上掛一串勛章,可是他讀書不到五分鐘就能打起盹來,同行在病人家屬面前都讓他出丑,這與愛瑪追求生命價值的實現差距甚遠,愛瑪暗罵他是個沒用的家伙。面對如此平庸的丈夫,愛瑪美好的婚姻理想追求破滅了。“自我有一種把外界的影響施加給本我的傾向,并努力用現實原則代替在本我中占主導地位的快樂原則。”1所以愛瑪在現實中只能用婚外戀和物質滿足自己的欲求。

      愛瑪是輕率的,在父親程序性的安排和周遭環境認同的情況下,她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夏爾的求婚,愛瑪有著異想天開的狂熱和心血來潮的瘋狂,為了擁抱她在浪漫主義小說中看到的“歡愉、激情、陶醉”這些字眼,她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熱情,但是現實最終回報給她的是包法利的平庸,在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擺脫和承受婚姻中搖擺不定的自我矛盾的愛瑪。

     。ǘ┨娲缘那閻

      “自我有一種把外界的影響施加給本我的傾向,并努力用現實原則代替在本我中占主導地位的快樂原則。”3受邀參加沃比薩爾的舞會給了樂于幻想的愛瑪無窮的想象空間,她在那里感受到了濃厚的貴族生活氣息,同時也邂逅了令自己一見傾心的優雅子爵,愛瑪與優雅子爵跳了一曲舞,使她陷入意亂情迷中,留下無限悵惘。她一生僅僅有機會參加了一次貴族的舞會,一個陪她跳過舞的子爵就成了她永遠的精神寄托。

      子爵使以前活躍在愛瑪腦海中的理想情人有了具體的替代形象,婚姻的平淡,生活的乏味,使得愛瑪追尋愛情的心理更加強烈。舞會結束以后,愛瑪回到貧寒的家中,離開了曾經離她那么近的奢華。沒有機會去接觸子爵,沒有人再邀請她來參加舞會,雖然愛瑪一直心存期待,但希望終究落空。這一晃而去的經歷雖然沒有對愛瑪的生活產生直接的影響,卻成為她生活和思想的轉折點,受環境的制約,在自我的協調下,已婚的愛瑪將隱蔽的出軌想法深深地埋藏在心里。自此她理想的愛情對象具體為像子爵那樣的男子,理想的生活具體為舞會那夜的經歷。理想世界占據愛瑪頭腦的比重越來越大,這與包法利所代表的現實社會差距也越來越明顯。為了追求自由浪漫的愛情理想,她沉湎于婚外戀之中。

      在愛瑪的內心,她希望有一個人能替代夏爾,然而在現實的生活中,她作為一個農民的女兒,一個醫生的妻子,不太可能遇到有身份地位,像子爵那樣的人作為情人。這時地主羅多爾夫出現了,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花花公子,天生謹小慎微和愛財如命。他虛偽沒有良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衣冠禽獸。他憑著外表的風度翩翩、甜蜜的談情說愛,用盡了各種手段終于得到了愛瑪的心。在單純的愛瑪眼中,羅多爾夫幻化成了理想的子爵情人。愛瑪感覺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實現了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夢想。她隱隱約約覺得羅多爾夫就是子爵,是她閱讀過的小說中男主人公的化身。于是愛瑪給羅多爾夫寫情書、送貴重的禮物,并且交換信物,以此實現小說中的戀愛情節。雖然她能感受到羅多爾夫的粗野和冷漠,但現實的自我使愛瑪只能選擇順從,眼前的羅多爾夫是在現實世界中,愛瑪心目中逼近子爵的一個形象。愛瑪自此墮入情欲的迷網,與情人羅多爾夫時常幽會。

      此時的愛瑪處境十分艱難,她既要滿足本我的欲望沖動,承受本我的欲望沖擊,又要使這種沖動符合超我所要求的行為準則。因而她怕鄰人的眼光和輿論,同時她也陶醉于這份愛情之中,愛瑪甚至趁夏爾出門的時候偷偷地跑到羅多爾夫的家。愛情讓愛瑪新生了,使她容光煥發。愛瑪深深地沉醉在愛情的美夢當中,享受著愛情的甜蜜與芬芳,已經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生活中煩惱的瑣事,例如丈夫在手術中出了事故,婆媳不和等等,使她決定與羅多爾夫私奔。她甚至已經向商人勒侯定了準備出逃的物品,她對私奔之行充滿了憧憬和遐想,她已經做好一切準備了。但是讓她大為吃驚的是羅多爾夫竟然拒絕了她。他尋找推脫的借口,寫了一封長信,在信上灑幾滴清水當作淚水,堅定無情地拒絕了她,趁著天色昏暗,駕著馬車離開永鎮,愛瑪的愛情美夢破碎。

      現實生活中,以愛瑪的身份地位,遇不到像子爵那樣溫柔多情的貴族男子,尋不到浪漫主義小說里所描寫的熱烈刺激的愛情。愛瑪也只能委屈將就,將粗鄙的羅多爾夫想象成理想的子爵情人。這也是她的自我遵守現實原則的表現。

      愛瑪在邂逅子爵之后,便幻想著巴黎的生活圖景,她的心隨著想象中子爵的足跡到往巴黎。她買巴黎的地圖、訂婦女報紙刊物、讀名家小說來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巴黎,從中尋求個人渴望的滿足。“巴黎,浩瀚勝于大洋,因而在愛瑪眼里彷佛在朱紅的氤氳里閃閃發光。”然而以愛瑪自身的情況,是不允許她這樣做的。愛瑪熱切地喜愛著巴黎,在她眼中,也許巴黎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切遙不可及、在精神和物質層面都極大地超越了現實生活的夢想的代名詞。“自我通過活動學會有效改造外部世界以有利于自身,來完成自我保存的任務。”愛瑪通過情人萊昂來滿足巴黎帶給自己的物質刺激,從而達到個體欲望與現實之間的調和。

      愛瑪的第二任情人是書記官萊昂。在遇見羅多爾夫之前,愛瑪便與他相識。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并且都性情浪漫、富于詩意。但此時二人尚有羞怯之心,沒有膽量敢越雷池一步。后來,萊昂遠走巴黎念書,戀情隨之無疾而終。愛瑪和夏爾到魯昂劇場觀看戲劇,再次邂逅萊昂,是在經受了被羅多爾夫拋棄的沉重打擊后。“此時的萊昂早已改變,熏染了巴黎的浪漫氣息,他的膽怯之心早就不知去向,他高視闊步,見到那些沒穿漆皮靴子走過林蔭道的人,打心眼里就看不起。”

      自我既要符合外界環境,還受到道德規范的制約,所以愛瑪必須限制和控制自己。

      新鮮的愛情總是充滿甜蜜,鑒于曾被拋棄的經歷,愛瑪害怕失去得來不易的愛情,因此她加倍珍惜,小心翼翼。為了抓牢愛情,她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常常瞞著丈夫去和萊昂幽會。慢慢地她變得暴躁而困惑,她想要去控制萊昂的生活。萊昂對于她的驕縱越來越反感,現實世界也漸漸承受不了她的揮霍無度,危機的出現不但沒能使她警醒,反倒使得她奮不顧身地去挽留將要逝去的愛情。雖然她也看到了情人萊昂的平庸軟弱,可是愛瑪已經顧不了那么多,她是在與理想中的那個來自巴黎的子爵交流,而不是在與萊昂偷情,她借用萊昂來作為感情釋放的渠道,愛瑪終于在墮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愛瑪從來未放棄過自己的巴黎夢想,在生命的某個時刻,她總會想起巴黎,這個她心中夢寐以求的城市。然而現實不允許她去往巴黎,她懷著狂熱的心,與從巴黎歸來的書記員萊昂,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她與萊昂交往時的作派,完全像是一個巴黎上流社會的女人。他們也時常會談論到巴黎。她想象著也許自己正在過著巴黎奢靡浪漫的生活。

      作為一個法國外省鄉下的女人,巴黎夢顯然是遙不可及的。隨著與萊昂交往的日漸密切,愛瑪感覺到了他的庸俗、軟弱和膽小。萊昂也開始厭倦愛瑪。同時,萊昂即將升為首席文書,為了前途,萊昂狠心地拋棄了她,這與愛瑪夢想的美好巴黎世界相差甚遠。

      “自我不穩定地平衡于外界、本我和超我三者之間。”3雖然她與萊昂維持了情人的關系,可那不過成為了一種習慣,此時她的自我顯得搖擺不定且猶豫不決,絲毫沒有了愛情的成分。愛情世界的失意和現實世界的壓力使愛瑪的內心非常痛苦,她的愛情又再一次宣告失敗了,她的情緒變得強烈而瘋狂。她不遵從現實世界的秩序,無所顧忌追求理想的愛情,使她失去了在現實世界生存的權利,死亡就成了她唯一的選擇。

      其實,羅多爾夫與賴昂僅僅是愛瑪心目中理想情人的替代品而已,她在給賴昂書寫情書時,在寫信中間, 見到的隱約是另外一個男子、一個她最美好的讀物、最殷切的愿望和最熱烈的回憶所形成的幻影。她不得已的現實選擇本身就存在著錯誤。

     。ㄈ┭a缺性的經濟

      夏爾包法利是一個軍醫的兒子。他資質不高,但很老實勤勉,為人懦弱無能。后來通過醫生錄取考試,在道特掛牌行醫。醫治好魯奧老爹后,他娶魯奧老爹的女兒愛瑪為妻,深愛著妻子并且盡可能滿足妻子的物質需求。愛瑪生于富裕的農民家庭,有一個非常疼愛自己的爸爸,魯奧老爹的衣食住行方面樣樣都很講究。他有不必讓女兒種地的經濟能力,愛瑪從小就沒有物質缺乏的擔憂。在愛瑪十三歲的時候,被魯奧老爹送進修道院學習,接受上層貴族式的教育。良好的成長環境給愛瑪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上的滿足,她有更多閑暇的時間來想象虛幻的浪漫生活。

      結婚以后的愛瑪同樣不必為物質生活需要擔心憂慮,雖然她的丈夫夏爾只是一介庸醫,但也足夠生活所需,給了她盡可能的物質滿足。她在家中就像個優雅貴婦,心血來潮的時候就繪繪畫,彈彈鋼琴或是出去遛狗散心,從來不必沾手家務活,過著閑散舒適的生活。富足的生活,使得愛瑪空虛寂寞,無所事事,為愛瑪構筑自己的精神城堡作了鋪墊。

      “自我代表我們所謂的理想和常識的東西,它和含有熱情的本我形成對照。”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金錢是必需品,也是愛情路上的通行證。生活在永鎮的愛瑪,有著兩任情人,抱著浪漫與貴族幻想的愛瑪需要大量金錢來維持浪漫的愛情,愛瑪心中的愛人穿著考究,為了向情夫羅多爾夫示愛,她戴鐲子、戒指、項圈, 盡情打扮, 取悅情人,并且送給羅多爾夫很多禮物,在物欲的享樂與現實經濟之間,愛瑪一直做著借債填補的工作。

      由于丈夫給人施行手術出了事故、婆媳吵架等原因,愛瑪萌生了和情人私奔的念頭,她向商人勒侯定了準備出逃的物品,她對私奔的前程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最終卻被羅多爾夫拋棄。在與萊昂偷情的過程中,大部分的消費是由愛瑪承擔的。在萊昂眼中,愛瑪吃得講究,穿得花哨,眼睛脈脈含情。她的美麗和性感背后,實際上是商品和時尚消費品精致的組合。“他們在魯昂的愛巢,壁爐欄桿上的箭頭,圓銅花飾和大銅球,陽光一照進來,都會閃閃發亮。壁爐上架上,枝形大燭臺中間有兩只粉紅色的大海螺,拿起來貼近耳朵,能聽到大海的濤聲。”愛瑪與萊昂的物質生活可以說得上是極盡奢華,但是這樣的龐大的開銷與愛瑪困窘的經濟情況產生鮮明的對比,愛瑪的自我為協調矛盾,在說謊與填補中掙扎。

      愛情確實使愛瑪身心愉悅、容光煥發。愛瑪在勒侯那里訂購衣服,她甚至不用立即付現,只需在紙條上簽字就行。她隱瞞丈夫夏爾驕奢淫逸、肆意揮霍,已經負擔債務的家庭無法供給她奢華的生活。終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沖突爆發了,她埋下的禍患使她受到現實世界狠狠的報復,她的全部財產被法院沒收,她四處找人借錢,卻處處碰壁,甚至導致她欠債的兩任情人也拒絕幫助她。在愛瑪幾近破產時,商人勒侯送來了愛瑪的消費清單,加起來總數約有二千法郎。需要知道的是,愛瑪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才總共得到了四千法郎。愛瑪面對寫著立即支付字樣的8千法郎的賬單,死亡是她唯一的選擇,愛瑪最終只能在無奈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自我以現實為原則,可以說愛瑪物質生活的保障來自于她的丈夫夏爾,現實生活需要用金錢來負擔她虛幻的愛情。愛瑪在偷情的道路上不僅耗空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財,而且使自己負債累累。愛瑪的愛情幻滅了,同時債務的逼迫使得她只能服毒自殺。

      三、沉溺放縱的“本我”

     。ㄒ唬┳非笮杂臐M足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本我是一種本能沖動,特別是性沖動,這是人類的生理特點。

      小說中,愛瑪與夏爾結婚后不久,愛瑪便感受到生活的平庸單調,她想要的是一個英俊,又瀟灑,氣宇軒昂,風度迷人的男子,面對平庸無能的丈夫,愛瑪的本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壓抑,她的愛情夢想成為泡影。

      “本我”的目的就是在原始沖動的驅使下追求一切欲望的滿足,而性欲則是本我欲望中體現最為明顯的一個。安代維利耶侯爵邀請她去沃比薩爾做客,可謂是她生活中發生的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這也將成為她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在沃比薩爾的舞會上,人們的談話神態非常神秘而高雅,就連男女之間的交流也是彬彬有禮,貴族式的握手親吻、擁抱,所有的一切都帶有超凡入圣的神秘色彩,尤其是相貌英俊的男子討好高貴女子的神情,他們之間的曖昧交流,都使愛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感。 一個風度翩翩頗有騎士派頭的子爵兩次邀請愛瑪跳舞,這支舞充分體現了愛瑪的“本我”,眼神的俯仰對視、肢體的碰觸使愛瑪意亂情迷,氣喘吁吁,得到了滿足和快感。舞會結束后,這一切都在愛瑪的心中縈繞,揮之不去。在回家的途中,夏爾撿到了一個綠緞面的雪茄匣子。愛瑪在夏爾外出時,時不時會端詳它,暗想它是子爵的。細節已不復可辨,悵惘卻留在心間。

      舞會給愛瑪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她忘不了那個瀟灑、英俊的子爵。愛瑪的心越是偏向于子爵,就越是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在心靈深處,愛瑪時時期望發生什么事情。

      但始終沒有發生。最后她對家里的事,一切聽之任之,并且越來越難伺候,反復無常。

      “這會兒已經挑明了她對任何事、任何人都不屑一顧的態度;她不時發表些奇怪的言論,別人稱道的她貶得一無是處,大家認為有悖常情、傷風敗俗的事情,她卻大加贊許。”種種跡象都表明,這是受到壓抑的愛瑪的“本我”的深刻體現。

      愛瑪對子爵的愛情幻想,為愛瑪與萊昂、羅多爾夫的偷情埋下伏筆。同時,愛瑪確實是個充滿情欲的女人。她具有情欲的一切特征:熱烈、大膽、無視道德。愛瑪與萊昂、羅多爾夫相遇后期情欲和責任產生了強烈的沖突,“自我”與“本我”間的矛盾也由此產生。

      “本我”的壓抑使愛瑪得了神經官能癥,為此,夏爾與愛瑪遷居永鎮。在去永鎮的當晚,愛瑪遇見了萊昂,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一次,愛瑪請萊昂陪她娶奶媽家看女兒,在路上她注意著萊昂的穿著、頭發和指甲。萊昂每天要從事務所去金獅客棧兩趟。

      “愛瑪遠遠聽見他來了,便俯身傾聽。”愛瑪在藥劑師家晚上的聚會請萊昂給她朗誦詩歌,兩個人對視憑窗伺弄花草,愛瑪送給萊昂羊絨掛毯。她作為一個醫生的妻子,在永鎮這樣一個保守的外省,不能明目張膽的表現對萊昂的感情,只能默默地張揚“本我”。她愛上了萊昂,卻尋求獨處,以便天馬行空,在意象中自得其樂。

      愛瑪在遭受羅多爾夫拋棄之后,愛瑪與萊昂再次相遇舊情復燃。愛瑪借故去學習彈鋼琴,暗地里租了一個房間,與萊昂過起了偷情生活,親密無間,好像一對神仙夫妻。

      在愛瑪與萊昂的交往中,她無所顧忌,完全漠視了社會的道德輿論,開始肆無忌憚地借債、說謊、放縱自己。這時的愛瑪背離了現實世界的秩序,在性欲的洪流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愛瑪的欲望追求絲毫不受理性的限制,暴露著最原始,赤裸裸的面目,一個為情欲驅使而毀滅的形象。與萊昂的交往使愛瑪的“本我”發揮到極致,最終導致愛瑪的悲劇。萊昂已不似當初那樣怯懦,愛瑪也有過了情人。愛瑪的“本我”極力追逐快樂,追求滿足和快感。大筆的花銷使愛瑪的虛榮心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她的欲望、沖動和生命力與萊昂交織在一起。

      愛瑪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情人羅多爾夫家境富裕,是個專事攀花折柳的人物。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美麗絕倫的愛瑪便動了邪念,“他一眼就看出愛瑪的不安分和對愛情的渴望, 就像案板上的鯉魚渴望水。”1展評會的開幕,羅多爾夫表達愛意,使愛瑪墜入深淵,她愛上了羅多爾夫。展評會結束以后的六個星期,耍詐的羅多爾夫才來看愛瑪,一進客廳,他就注意到,愛瑪的臉色刷地變白了,便明白自己算計對了。在永鎮的家里,愛瑪不可能直白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對羅多爾夫的感情溢于言表。羅多爾夫邀約愛瑪騎馬,引誘愛瑪,喚醒了愛瑪的“本我”,使愛瑪陷入了“本我”的漩渦。“本我只與直接滿足個體需求的東西有關,不受物理的和社會的約束。”她忘卻了社會道德、外在的社會規范,尋求滿足和快感。此后她沉溺在與羅多爾夫的交往中,不能自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情感不再熱烈。

      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愛瑪作為一個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所追求的是上流社會熱鬧、奢侈的腐朽生活,她漸漸陷入肉欲、物欲和虛偽的牢獄,表現出最為原始的本我。

     。ǘ┳非笪镉南順

      物欲是指人類對物質的需要及追求,人們生活離不開物質。包法利夫人是個典型的物欲者,她對物質有著強烈的欲求。

      愛瑪聰明漂亮,出生在殷實的外省農民之家,她的父親魯奧老爹花錢毫不吝惜、貪圖享樂,他的衣食住行都極其講究。愛瑪理所當然地繼承了老父親的作風,并且將之發揚光大。愛瑪的貴夫人夢想是從沃比薩爾的舞會開始的,舞會上食物的精美,衣著的講究都深深地留在愛瑪的腦海里。她在舞會上感受到奢華的上流社會生活。在愛瑪眼中,府上的每一個景觀布置,每一處設施都讓她感到從來未有的美妙,那是跟她在修道院時期所幻想的花前月下的景色描寫相吻合的上層社會。在宴會上,那些穿著華麗,神情夸張,打扮時髦而又顯得高貴的女人,使得她多年以來的幻想在現實中得到了印證,她非常羨慕。

      永鎮的商人勒侯是愛瑪墮入物質漩渦的一個重要因素。“他的禮貌幾近諂媚,見人就點頭哈腰,那模樣又像鞠躬又像邀請。”在萊昂離開永鎮后,愛瑪認為自己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她買哥特式跪凳,一個月花十四法郎買檸檬來清洗指甲,往魯昂寫信訂購了一件藍色開司米長裙,還在勒侯店里挑選了一條最漂亮的披肩。

      在與兩個情人的交往過程中,愛瑪窮奢極侈,為羅多爾夫買各種各樣的討情人歡心的小玩意,打扮入時,羅多爾夫要愛瑪騎馬時,愛瑪還因為沒有合適的衣服猶豫不決。

      與身在魯昂的情人萊昂偷情,愛瑪把物質的享受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不僅要花費往返魯昂、永鎮的馬車錢,因為萊昂的懦弱無能,她還要承擔與萊昂在一起的玩樂時的金錢費用。她不理會現實給她的種種限制,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經濟狀況,而是盡可能地滿足本我的需求。

      本我以快樂為原則,愛瑪追求物欲的享樂,期待貴婦人式的生活,但是經濟上不寬裕的夏爾無法負擔奢侈的物質商品,愛瑪也不知道金錢的本身的價值,她不擔心會因為她的肆意揮霍金錢而最終會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她的本我在欲望的驅使之下,追求物質的滿足與快樂,不理會外界環境的制約。

      四、曇花一現的“超我”

     。ㄒ唬┿裤矫篮玫膼矍

      愛瑪在十三歲時,父親把送她到修道院學習。修道院的生活使得她有機會閱讀了大量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培養了她的性格,同時也斷送了她的一生。

      “超我處于本我和外部世界當中,它將現在和過去的影響合并于一身。”愛瑪關于整個世界的全部想象都來自于她所閱讀過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勾起人對浪漫色彩的憧憬和消極虛幻的情調。在修道院里,愛瑪接觸到的是消極的浪漫主義思想。她整天向往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受浪漫主義文學的熏陶,滿腦子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在這里也樹立了愛瑪的愛情觀。

      在醫生夏爾包法利醫治好她的父親以后,愛瑪便嫁給了他。愛瑪別出心裁,希望婚禮放在半夜,點著火把進行,充分地體現了她追求理想愛情的浪漫情懷。在與羅道爾夫和萊昂的交往過程中,愛瑪傾注了自己的感情,她不計金錢,樂此不疲地追逐純潔的愛情。最后,由于愛瑪欠債無力償還的時候,她去請求公證人吉爾曼先生,面對公證人的趁人之危,她果斷選擇了拒絕,并且暗自怒罵,可見愛瑪并不是追求肉體享樂的人。“她的氣質不是藝術型的,而是多愁善感的,她尋求的是情感,而不是景物。”

      “超我”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自我。愛瑪懷抱著一顆狂熱的心,追求自由理想愛情,追求靈魂的契合。愛瑪在精神領域不斷追求浪漫愛情的行為表現出的是超我,這是受到修道院時期浪漫主義小說的影響。

     。ǘ┫蛲摰淖诮

      “超我嚴密地監視著自我,判斷自我的行動和意圖。”羅多爾夫拋棄愛瑪出走后,愛瑪生了大病,她病得最重那會兒,有一天覺得自己要不行了,請來本堂神甫舉行領圣體儀式,圣事的進行過程中,愛瑪感受到洗禮和超脫,一股強勁的力量流經她的全身,使她脫離于肉體的痛苦,超脫于一切感知和意識之上,滿懷虔誠的歡愉,產生了輝煌莊嚴的幻想;浇痰闹t卑精神,使愛瑪品味著生為弱者的愉悅,她察覺到除了塵世的幸福之外還有更崇高的至福。

      在充滿希望的種種幻景中,愛瑪依稀看見一個純凈明澄的幻境,漂浮于大地之上,與上天融為一體,令她憧憬之至,深深地留存在了記憶中。她想望成為一位圣徒。于是她買來了念珠,佩戴上了護身符,她一心想在臥房的床頭放一個嵌著綠寶石的圣物盒,以方便她每天晚上頂禮吻拜。

      關于羅多爾夫的回憶,愛瑪把它埋在了內心深處,一個莊嚴安謐的地方。愛瑪開始熱心無度地施舍行善,她給窮人補衣服,她給產婦送去木柴,并且給流浪漢湯喝。她把女兒從奶媽那兒接回家來,女兒貝爾特再怎么哭鬧,她就是不發火。這是一種抱定主意的忍讓,一種無所不包的寬容。無論遇到什么事,她說話間總有一種和藹寧靜堪稱完美的意味。“超我不關心自己的幸福。它盲目不現實地追求完善。它不考慮自我在執行它的命令時所面臨的困難或絕境,從這個意義上說,超我是不現實的。”愛瑪此時的生活已面臨窘境,但還是盲目地做善事,不考慮自身狀況,說明了這一點。

      本堂神甫對愛瑪的安排大為贊嘆,愛瑪判斷的準確和態度的嚴肅,使包法利老太太覺得媳婦無可指摘。此外,愛瑪差不多每天都與永鎮上的太太交往。她現在已經把所有的一切都看得淡然。

      在這一時期,愛瑪表現出強烈的超我意識。她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她的自我按照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壓抑住自己的本能沖動,監督、批判并且管束自己的行為,積極向善追求自身的完美,精神得到升華。

      五、結語 

      李健吾先生在《福樓拜評傳》中這樣評價愛瑪:“包法利夫人象希臘的神一樣莊嚴”,可惜是個“失明的女神”。在這部作品中,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力量的爭斗和流轉決定了人的道德人格的轉變。人格結構中這三種力量的對比也是不斷變化,轉化的。“包法利夫人象希臘的神一樣莊嚴”指的是她追尋生命的本真、追求精神自由和人生價值的實現。“失明的女神”指的是包法利夫人因為沖動的原始情欲,并且缺少理性,不能正確地認識現實社會,從而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如果這種原始情欲,通過文明的熏陶,能夠升華為道德,那包法利夫人的結局就大不相同。

      可以說“三重人格論”視角下的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既單純又復雜,既典型又普遍的人物。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成功地塑造了愛瑪這樣一個沉迷于浪漫主義的憂郁,以幻想、激情來反抗日常生活中的空虛和平庸,最終成為一個肉體墮落而精神依然執著于生活幻夢的女性形象。通過對《包法利夫人》中愛瑪這一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并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沖突協調的矛盾運動之中。本我尋求本能欲望的滿足,尋求自身的生存,是必要的原動力;超我按照社會道德準則行事,以此保證正常的人際交往;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監督,還要反映客觀現實,分析現實的條件和自我的處境,以促使人格的協調并保證與外界交往順利進行。

      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論”運用于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詮釋當中,對于讀者對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的欣賞與作品中作者的意圖的了解都有著很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福樓拜:周克希譯,《包法利夫人》,上海出版社,2007 年版。

      [2]李健吾:《福樓拜評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年版。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談自我意識》,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 年版。

      [4]Jess Feist,Greg Feist :李茹,傅文青譯,《人格理論》,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年版。

      [5]Jerry M. Burger: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 年版。

      [6]皮埃爾、布呂奈爾等著:鄭克魯、黃慧珍等譯,《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7]弗洛伊德:黃忠晶、王銀瓶、黃魏編譯,《弗洛伊德自述》,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8]弗洛伊德:楊韶剛等譯,《弗洛伊德心理哲學》,九州出版社,2003 年版。

      [9]尼采:陳偉功、王常柱編譯,《悲劇的誕生》,北京出版社,2008 年版。

      [10]雷納·韋勒克: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年版。

      [11]Anthony Storr:尹莉譯,《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年版。

      [12]劉武和:《“女性的吉訶德”-包法利夫人》,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 年第 4期。

      [13]黃田:《愛瑪的悲劇命運溯源-試析福樓拜的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 3 期。

      [14]劉惠玲、朱秀梅:《從敘事人稱解讀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命運》,湘南學院學報,2008 年第 1 期。

      [15]尚玉峰:《<包法利夫人>的女性主義解讀》,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年第 5 期。

      [16]靳大力:《<包法利夫人>: 一部理想破滅的悲劇》,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 年第 2 期。

      [17]孫睿超,何江勝:《包法利夫人的愛情與悲劇原因解析》,《當代外國文論》,2008年第2期。

      [18]黃志城:《幻想與現實的沖突-淺談<包法利夫人>中愛瑪的人生悲劇》,《外語論壇》,2011年第5期。

      [19]齊芳:《幻想在現實中的破滅-分析<包法利夫人>中愛瑪的悲劇成因》,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20]鄭潔玲:《理想轉嫁與現實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唐都學刊,2006年第3期。

      [21]張愛真:《淺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劇》,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哲社版),2009 年第 3 期。

      [22]烏云高娃:《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文學研究》,2009 年第 2 期。

      [23]蔣林:《一個浪漫女人的悲劇--<包法利夫人>評析》,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24]龍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科教文匯》,2006 年第 1 期。

      [25]孫淑橋:《論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畢節學院學報,2010年第9期。

      [26]趙紅全:《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的道德視角》,《學術論壇》,2004 年第 3 期。

      [27]萬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武鋼職工大學學報》,2000 年第 4 期。

      [28]申 楠:《多元淺析弗洛伊德》,《文化論壇》,2011 年第 1 期。

    相關標簽:
    • 報警平臺
    • 網絡監察
    • 備案信息
    • 舉報中心
    • 傳播文明
    • 誠信網站
    国产91流白浆白丝喷潮,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国产中文字幕,91视频久久久久